
2016 年 12 月,在俄罗斯斯图皮诺镇,美国 Apis Cor 建筑公司用一台能移动的建筑 3D 打印机,在 24 小时里就打印出了 38 平方米的围护保温结构。这可是在寒冷地区第一次成功实现建筑原位 3D 打印哦。打印的时候,外面温度是零下 35 摄氏度,打印完围护保温结构后,室内温度能到 5 摄氏度以上呢。这个公司还打算以后把这技术用到南极洲去,不过他们打印用的建筑材料成分还没告诉大家。

2017 年 10 月,信和集团和香港大学一起用 3D 打印技术把一个镂空的凉亭给建好了,这可突破了现在建筑生产的一些限制哦。这个凉亭高 3.8 米,是用 2000 多个 3D 打印的粘土砖块组成的,总重量有 700 千克呢。有意思的是,这 2000 多块砖每块都不一样,但是每块砖打印都只要 2 到 3 分钟。粘土砖块 3D 打印完后,还得拿去烧制,烧好后再搬到现场组装起来。这个凉亭的建成说明 3D 打印的粘土砖块能当成建筑构件来用。和传统制造业比起来,3D 打印技术有不少好处,在建筑建造领域更是有很大潜力。可是现在呢,用来打印粘土基材料的建筑 3D 打印设备太贵了,而且还特别少。在传统建筑施工领域,不同功能、不同样子的建筑都有合适的施工方法。建筑 3D 打印也是这样,不同的建筑物也需要有合适的打印施工方法。在打印材料的 3D 打印工作性能表征和调控方面,因为用的 3D 打印工艺和设备不一样,对材料 3D 打印工作性能的要求也不一样。现在的 3D 打印工作性能标准测试方法没办法全面地判断粘土浆体是不是符合 3D 打印要求,粘土浆体能打印的流动性参数范围也不清楚,而且也没有好好研究怎么调控流动性。所以说,材料的测试方法和 3D 打印工作性能的评价方法限制了 3D 打印建筑材料的发展。虽然建筑 3D 打印已经有了一定发展,但是在打印工艺、打印设备和打印材料这些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体系,这对建筑 3D 打印技术长远发展不太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