触变材料的流动情况能从微观结构去理解。在不流动的时候,胶凝材料里的粒子相互作用会形成絮凝结构,这结构像网一样,能给材料一开始的抵抗力,不过粒子间的力不太强。流动的时候,网状结构会破掉,应变速度加快,絮凝结构还会变小,降低剪切速率又能让絮凝结构再形成。流动让粘度能反过来、随时间变的这种性质叫触变性,以前也叫流变性。在混凝土领域,触变性常被说成新拌的东西结构重新建的速度,水泥颗粒在溶液里碰到,能自由接触、长成核、絮凝,搭成网络,这和水泥水化关系密切。

触变滞后曲线是格林提出来的,这曲线说的是剪切速率从 0 变到最大再变回 0 的过程里,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关系。对那些瞬间的数据点,因为应力比剪切速率慢一步,触变曲线就会形成一个滞后的曲线,曲线围起来的面积就被当成触变性的特点。在剪切速率不变和剪切刚开始的时候,材料像固体,超过临界应力的局部弱的地方会断,断的时候材料排列得重新调,随着剪切更深入,因为局部弱的地方陆续断,就会反复出现粘滑的情况。对水泥材料来说,这种滞后效果和加的剪切速率还有材料之前的流动情况有关,如果在给试样加低剪切速率前材料是不动的,就会得到典型的叶片实验结果。考虑到水泥水化过程里材料表观粘度一直在变,雅尔尼等人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测速显示,在短时间尺度上,絮凝和脱絮过程起主要作用,导致快速触变效果,在长时间尺度上,水化过程起主要作用,让流体行为不可逆地变。

于张研究了新拌水泥浆体的触变性,通过触变曲线里滞后环的面积来表示触变值大小。在新拌水泥浆体里加硅灰和纳米黏土能大大提高浆体的触变值,纳米黏土能提高触变性是因为在微观上,黏土主要是针状或片状,两头带正电,沿着轴向带负电,受外力时能有序排列,形成微观的网状结构,能给粗骨料或细骨料一些支撑,让材料触变性更强了。